2009-06-05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No, no, no...

同樣的一個問題, 你覺得一個人回答比較容易答對, 還是數大便是美, 多找幾個朋友運氣會比較好?

是, 媽媽說: 三個臭皮匠, 勝過一個諸葛亮.

早在1920年左右, 就有許多社會心理學證實集體思考的準確性比個人思考來的高, 例如: 哥倫比亞大學的Hazel Knight就找來一群學生估計教室的溫度, 發現分組討論出來的答案, 比個人的答案來的準確.

為什麼?

以統計學的角度來看, 團體的答案或許參雜許多不準確的猜測, 但大量不完美的預估可以互相取消極端的答案, 讓所得出來的結果比較接近準確的答案, 這樣的簡單的平均法, 後來被驗證比複雜許多的統計方法更能準確預測正確答案...

這就是所謂烏合之眾立法委員打打鬧鬧的智慧嗎?

眾議, 當然不見得比較好, 但是通常團體得出的答案比個人的值得參考, 因為:

1. 人氣 = 運氣?
2. 人多, 碰到剛好知道答案的達人機會較大??
3. 團體討論有助腦力激盪, 多樣化思考能幫助團體整理出正確答案???

學者Herzog和Hertwig相信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著類似的團體, 這群烏合之眾常在我們心裡提供不同的想法和聲音, 或許他們可以幫助我們以個人的力量, 解答眾人之智, 於是兩個H做了個試驗: 被試驗的對象被問了一些問題, 在回答後, 這些人被要求重新考慮他們的先前的答案, 並提供第二次答案, 這個時候答題者大多傾向維持原本的答案,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平均答題率並沒有提升, 於是兩個H重出江湖, 改變實驗過程, 要求答題者在第二次回答題目前, 必須通過以下步驟:

步驟1. 讓我們假設你第一次的回答是錯誤的.
步驟2. 說說你為什麼第一次會回答錯誤的答案?
步驟3. 你再說說, 剛才步驟2的結論是不是暗示步驟1的假設是真的, 你原先的回答是錯誤的?

你累了嗎? 是, 我也煩了, 可是通過這樣一連串冗長和繁瑣的思考和假設後, 答題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答題正確率竟提升了!

這第二次答題的過程被稱為 "dialectical bootstrapping", 透過假設第一次回答是錯誤的過程, 腦袋被激勵多樣化思考, 重新找尋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 為自己的腦袋綁緊鞋帶, 增加答題的命中率.

不過考生們注意, 所謂烏合之眾的智慧只適用於平均法, 單只是重新思考的這個過程, 並不能幫助我們得到更正確的答案, 必須得加上第一次的答案, 平均兩次的答案, 才能有效提高命中率. 所以考試丟鉛筆記得丟兩次, 然後填上平均值...

最後, 雖然聰明的腦袋有多方思考的能力, 可是懶惰的我們都習慣或是偏好使用單一的思考模式, 其實在每個人的腦袋裡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顧問團, 兩個H的試驗, 提醒我們腦中烏合之眾的智慧, 藉由假設直覺性回答是錯誤的過程, 我們的顧問團被邀請入席, 參加討論和分析, 增加我們思考的多樣性, 幫助我們一個腦袋達到多顆腦袋的解題能力.

最後, 這是原始文章的分享, 真的很有趣, 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