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9

信仰能為我們帶來的力量?

人說這世界在墮落,也有人開始嫌棄新世代小朋友的觀念和想法;我想,是現代人心比較邪惡,還是只是以前的科技和媒體不發達,做壞事比較不容易被發現?

這兩天上課,老師探討到知識、品德教育的的幾個層面:

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免洗筷有害健康,這是我們第一層的知識 / 道德認知。


在有了這層認知後,有些人會身體力行、隨身攜帶環保筷,這是知識 / 道德的實踐。

可是這一層行動力的強度和每個人生活的優先順序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有些人覺得方便比較重要,就會選擇在某些方便的情況下使用免洗筷;有些人在乎別人眼光,所以只會在當同桌人都使用環保筷時,才會入境隨俗,拿出準備好的免洗筷。

在實踐道德認知(見上圖)的三個層面裡,唯一能穿越個人生活優先順序,提供個人源源不絕的實踐力,就是情感面,例如:慈濟大學學生對環保和節源的實踐力,源於成員對宗教信仰的特殊情感。

傳統的世界裡,宗教是個強大的社會力量,每個人的生活都和宗教有很強的連結,我們的祖先透過宗教認識世界,學習知識,藉由宗教活動認識朋友,找到下半輩子的伴侶,得到心靈和精神上的慰藉... 


「神」,在古代人的心中有著強大的牽引力,祂有無邊無際成全他人希望的法力,也擁有比法律更公正的審判和懲罰能力,迫使我們向善,向宗教所闡揚的完美世界前進。

當然,宗教也具有毀滅的力量,許多科學家曾就受到宗教的威脅,延緩科學或是真理的發展;當宗教成為政治武器時,也會造成愚民或對人民不正當的負面約束和殺傷力,好比恐怖行動或印度、中東的性別歧視等。

記得還在大學念大傳時,學者普遍擔憂現代人與人間的冷漠和越來越少的交流,比起過去,我們花更多時間和自己單獨相處,宗教力量式微,認為這是道德觀念沉淪的前兆...

可能因為我一直沒有特別的信仰,所以對於這樣的想法,過去沒有特別深的感觸。但在開始工作後,發現許多我認為擁有較高道德標準的朋友都擁有虔誠的信仰,或許這是個巧合,可是我開始思考宗教和人類的道德規範是否有一定的關聯。

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有人說人性無所謂善惡,就是一張白紙,任環境和後天教育的造化,塑造個人的價值觀。



我覺得,善惡,就和公不公平一樣,都是非常主觀的的形容詞,不同的文化和環境對於善惡都有不同的定義和解釋,人類也不過是智商較高的動物,如果沒有經過後天教育、道德、法律或是其他力量的約束,人類也會像其他動物一樣為了慾望爭奪殺戮,畢竟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

很多人都很擔心我們要怎麼樣在這個太過多元的社會教導和培養下一代,尤其是品德和道德標準的建立...。當然,光靠法律絕對是不夠的,因為法律只能達到處罰而不是避免的效果,要做到自律,或許教育和宗教的力量會比較有效,尤其是按照上圖認知 / 實踐 / 情感的邏輯,教育或許只能鼓勵我們達到道德實踐的層次,可是宗教裡的神話人物就像是萬能的守護者和審判長,能為人們帶來寄託、慰藉和嚇阻的作用,提供貫徹道德實踐的情感面,協助我們像是唐三藏通過不同外力的誘惑,堅持正確的道德操守.

如果宗教的確能為人們帶來穩定的道德操守實踐力,我們是不是該提倡學校增加宗教的社團活動?

可是我想... 人是因為對而行,還是因懼怕神的懲罰力而行?如果在路上撿到$,我們選擇物歸原主,是因為覺得這是對的行為,還是因為害怕據為己有會造成的惡果?也或許我們是相信善行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好處 歸還10元就能上天堂真是太合算

說到這,我突然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記得外國法庭傳證人問話前,都會請證人發誓所言屬實(take an oath),並在發誓的過程中,一隻手要放在聖經上。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在電影上看到這個畫面的時候,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你說就讓人把手放在字典厚的書上有什麼用? 怕被書砸嗎?


如果台灣法庭上的聖經換成媽祖照片,三太子的風火輪、關公像、碟仙或是死者骨頭,不知道效果會如何...

0 comments: